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江苏苏州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正面临县域人才结构性短缺的挑战。2025年,苏州重磅推出“三强计划”,通过政策创新、服务升级与生态重构三管齐下,试图破解县域地区“人才引力不足”的困局。这一计划不仅关乎苏州县域经济的未来竞争力,更承载着国家关于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探索。
政策工具箱:从住房补贴到“零租”孵化空间

“三强计划”最直观的吸引力来自其务实的政策组合拳。高校毕业生若选择在苏州县域创业,可享受“住房补贴+20平方米免费孵化空间”的双重支持,这种“给钥匙还送办公室”的模式,显著降低了创业初期的成本门槛。对于科技型企业,政府搭建了“百校千企联盟”,将高校科研资源直接导入县域企业,形成“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无缝对接。更值得关注的是“百亿人才基金”的设立,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人才项目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周期资金护航,这种“既输血又造血”的机制,让县域人才生态获得可持续动能。

服务再造:把三级医院的专家号“搬”到社区
人才留驻的核心痛点往往在于公共服务配套。苏州在健康服务领域实施“攀高峰、强基层”策略,将苏大附一院等三甲医院的慢病医生常态化下沉至县域社区,甚至开放专家号源到基层医疗机构。这种“让名医多跑路,让群众少奔波”的服务创新,有效缓解了县域医疗资源“虹吸效应”的焦虑。教育领域同样发力,“苏式教育”通过“思政课程+”行动计划,将大中小学教育资源联动整合,去年全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示范活动在苏州举办,证明其教育质量已具备辐射县域的能力。这种“软环境”的提升,对注重子女教育的家庭型人才尤其具有说服力。

区域协同:17城蓝图中的县域新定位

在国家最新批复的江苏省城市规划中,苏州被赋予“构建国际影响力都市圈”的重任。这意味着县域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17座活力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例如,昆山的花桥国际创新港、常熟的智能装备产业园,正通过差异化定位承接苏州主城产业外溢。这种“大树底下长小树”的协同模式,既避免同质化竞争,又让县域人才获得“小城市成本、大城市机遇”的独特优势。数据显示,2025年苏州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达18%,印证了产业升级对人才的磁吸效应。

挑战与突破:当“人才流入”变成“人才扎根”
尽管政策力度空前,但县域人才战略仍面临深层考验。部分企业反映,高端人才对县域职业天花板存在顾虑。对此,苏州尝试构建“市域人才流动积分制”,允许县域工作经历折算为主城落户加分,形成“县域历练—主城发展”的双向通道。另一个创新是“百校千企联盟”中的“旋转门”机制,高校教师可保留编制进入县域企业研发中心,这种“身份柔性管理”打破了体制内外的人才壁垒。

从更宏观视角看,“三强计划”实质是苏州对“新型城镇化”命题的答卷。它不再简单用高薪抢人,而是通过重构县域的价值链、生活链、发展链,让人才自发产生“用脚投票”的意愿。正如某位选择常熟工作的海归博士所言:“这里能给我上海三分之一的通勤时间,和百分之八十的科研配套。”这种性价比优势,或许正是县域人才战略破局的关键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