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赴苏州精准招商 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
在长三角经济圈的腹地苏州,一场围绕产业链精准对接的招商活动正悄然展开。2025年6月20日至21日,滨州市投资促进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辉率队赴苏州,以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和生物医药为重点领域,开展了一场高密度的招商考察活动。这场行动不仅是滨州对接长三角的缩影,更是当地政府“走出去”战略的生动实践。
冷链物流:搭建南北互通的高速通道

6月20日,一场规模空前的苏州冷链物流产业链投资促进推介会成为活动亮点。由滨州市政府驻苏州联络处(市投资促进苏州中心)组织的这场会议,吸引了270余家冷链物流企业及商协会参与,规模相当于将苏州半数以上相关企业汇聚一堂。会上,滨州市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李霞通过路演详细解读了滨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政策,而中裕集团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则成为实物“名片”,成功撬动了与苏州食行生鲜、南环桥市场等龙头企业的合作意向。这些企业掌控着苏州80%的农副产品流通量,其合作潜力如同为滨州农产品南下安装了一条“传送带”。未来,滨州计划通过与苏州现代物流协会的深度对接,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联盟,让黄河三角洲的优质生鲜24小时内直达长三角家庭的餐桌。

生物医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双向奔赴
招商团队将目光同时投向技术密集型领域。在苏州天康制药的考察中,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与这家全国兽用生物制品领军企业展开技术对话。作为新疆建设兵团控股的企业,天康制药的疫苗研发能力与滨州正在打造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互补,双方在动物疫苗产业化方面的探讨,被业内人士比喻为“疫苗研发链与生产链的握手”。市政府驻苏州联络处表示,将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对接机制,推动苏州的创新成果在滨州实现产业化转化,这种模式如同为实验室成果量身定制的“孵化加速器”。

高效农业:让盐碱地长出“金种子”
在农业领域,滨州向苏州企业展示了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通过视频连线滨州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招商团队直观呈现了耐盐碱作物从试验田到规模化种植的全过程。苏州某智慧农业企业负责人评价:“这些技术在长三角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相当于发现了新的耕地资源。”中裕集团现场演示的小麦深加工产业链,更展现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价值挖掘”能力,其产品附加值比传统种植提升5倍以上,这种模式被苏州投资者称为“一粒麦子的七十二变”。

招商方法论:五要工作法锻造精准化引擎
在整个招商过程中,滨州市政府驻苏州联络处全面践行“五要”工作法——即“目标要明、对接要准、服务要专、落地要快、效果要实”。这种方法论具体表现为:前期通过大数据筛选出300家与滨州产业匹配的苏州企业;中期采用“一企一策”定制化方案,例如为冷链企业专门设计税收优惠测算模型;后期则提供从注册到投产的全程代办服务。这种精细化操作,使得本次招商活动企业对接成功率较往年提升40%,被参与企业称赞为“带着计算器来谈合作”。

长效机制: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
滨州市投资促进苏州中心正在打造可持续的招商网络。一方面,该中心计划年内面向长三角举办2-3场市级招商推介会,采用“主会场+行业分会场”模式,如同为不同产业开设“专属洽谈包厢”;另一方面,通过滨州籍在外人才联络服务站,定期组织项目对接会,形成“乡情+商机”的双重纽带。这种布局不仅着眼于单个项目引进,更旨在构建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体系——例如推动苏州冷链物流企业的分布式仓储网络与滨州农产品主产区直接对接,形成“产地仓+销地仓”的闭环系统。

夜幕降临时,苏州金鸡湖畔的招商洽谈仍在继续。滨州市投资促进中心主任王辉在工作笔记中写道:“今天与7家企业的深入沟通,相当于为滨州经济装上了7台来自长三角的发动机。”这场跨越黄河与长江的产业对话,正通过产业链的精准咬合,书写着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范式。随着后续20余个重点项目的跟踪推进,滨州与苏州的经济版图或将重新定义——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成为要素自由流动的“超级产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