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时节,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苏州虎丘山风景名胜区迎来年度客流高峰。这座承载2500年历史的文化地标,正通过创新文旅融合模式,向海内外游客展示古典园林与现代智慧碰撞的独特魅力。
千年古迹见证文化传承
清晨薄雾中,始建于北宋的云岩寺塔(虎丘塔)以其3.5度的倾斜角巍然矗立。这座世界第二斜塔近日完成新一轮数字化监测工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AI建模技术,实现古塔保护的全天候动态监测。"塔身倾斜数据较去年保持稳定,我们将通过微创新技术延续这座砖木建筑的生命。"虎丘景区古建保护中心主任陆敏介绍。
在剑池景点,新投入使用的AR导览眼镜让游客得以"穿越"春秋时期。通过虚实结合技术,吴王阖闾墓的传说、历代文人题刻背后的故事以全息影像形式生动重现。来自南京的游客王女士赞叹:"看到唐代李阳冰篆书'神渊剑壑'在眼前流动,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园林雅集激活非遗基因
适逢虎丘曲会恢复举办三十周年,景区特别推出"非遗文化月"活动。在千人石广场,昆曲《牡丹亭》水磨腔与苏州评弹《枫桥夜泊》轮番上演;冷香阁内,苏绣、缂丝、桃花坞木版年画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技艺。苏绣大师姚建萍的《虎丘秋色图》双面绣作品,以细若发丝的劈丝工艺再现虎丘十景,成为游客打卡热点。
"我们正在打造'园林+非遗'的沉浸式体验空间。"虎丘景区管理处主任张勇表示,今年以来,景区联合苏州工艺美院开发了6条主题研学路线,吸引超过2万名学生参与传统文化实践。
智慧生态构建全域旅游
在景区北门,占地3万平方米的"虎丘湿地花园"近期对外开放。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打造的生态水系,与原有山林景观形成有机整体。智慧灌溉系统、太阳能导览牌等绿色设施的应用,使虎丘成为苏州首个碳中和试点景区。
数据显示,今年1-9月,虎丘景区接待游客量达280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5%,其中夜间开放时段的"虎丘夜花园"项目贡献率达35%。随着沪苏湖高铁即将通车,景区正筹备"高铁+文旅"专项推广计划,预计将带动长三角区域客流量增长20%。
从白居易"一年十二度,非少也非多"的眷恋,到当代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虎丘山正以古老而年轻的姿态,书写着江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这片承载着姑苏文脉的山水,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绽放独特的东方美学魅力。